在阅读下面内容前,欢迎先点个“关注”,方便以后讨论和分享股票炒股配资,也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一组来自沪东中华造船厂的照片在军迷圈里流传开来。照片显示,中国海军 076 型两栖攻击舰首舰“四川”号正在进入舾装收尾阶段:覆盖在电磁弹射器上的施工棚已被拆除,舰岛上安装着双波段(S 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甲板上的喷气偏流板也已立起。这些细节都表明,“四川”号正从建设阶段向海试阶段快速过渡。
时间节点上也很抢眼:该舰 2024 年 12 月下水,到 2025 年 9 月拆除弹射工棚,只有约 9 个月的舾装时间,比同等级舰艇普遍的舾装周期缩短了近三成。公开照片还显示,右侧坞舱舱门已完成启闭测试,甲板上用于固定飞机的系留柱分布均匀,舰岛上的通信天线阵列也已就位——这些都是为海试做最后准备的明显迹象。
展开剩余79%“四川”号最值得关注的技术创新是将电磁弹射系统首次应用在两栖攻击舰上。作为一艘满载排水量超过 4 万吨的大型舰艇,它所配备的全尺寸电磁弹射器与航母“福建舰”采用同源技术,但在轨道长度和功率控制上做了适配优化,以便满足不同重量飞机的起飞需求。与传统蒸汽弹射相比,电磁系统体积小了约 40%,功率调节精度提高到毫秒级,因此既能把 1 吨级的小型侦察无人机弹射起飞,也能支持更重型飞机的起飞任务。
甲板设计方面也体现了针对航空作业的考量。076 型采用大通甲板配双舰岛:左侧舰岛负责航行指挥,右侧舰岛负责航空管制,甲板上预留了三条起飞通道。已立起的喷气偏流板在耐高温与抗冲击设计上与“福建舰”相近,能适应像歼?35 这类舰载机发动机尾焰的高温特性。舰艏弹射舱的开槽和甲板结构也经过流体力学优化,尽量减少高速起飞时对甲板的震动。
这些技术改进带来的作战效能提升明显。传统上,两栖攻击舰主要依靠直升机执行任务,作战半径相对有限;而电磁弹射搭配固定翼无人机或隐身舰载机后,舰载航空兵力的作战半径和持续打击能力都将大幅增强。同时,舰上配备的双波段相控阵雷达能够同时监测大量空中与海面目标,为近海与远海行动提供更全面的预警和态势感知。
文章还提到歼?35 与 076 型的协同:歼?35 作为第五代隐身舰载机,机体设计更为简洁,内部油量和航程优势明显。借助电磁弹射,歼?35 能更充分发挥其远程打击与制空能力。模拟调度显示,“四川”号单次甲板可搭载约 6–8 架歼?35,弹射系统在理想状态下可实现每分钟一架的起飞节奏;尽管短甲板限制了大型阻拦系统的部署,但歼?35 的低速操控和自动着舰辅助可提高回收安全性。
相比之下,改装为短距/垂直起降(STOVL)平台的方案在载油量和隐身性能上存在折衷,这使得 076 型通过电磁弹射与隐身战机结合的路径,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航母的作战思路——在低烈度冲突中可凭借少量舰机和无人机就能取得局部制空;在高强度冲突中,则可与常规航母协同,形成分布式打击节点、提升编队生存能力。
此外,076 型保留了约 2000 立方米的坞舱空间,可同时搭载气垫登陆艇或大量装甲车辆,兼顾航空作业与两栖投送,具备“运载+打击”的双重功能。这使得它既适合岛礁夺控和人员投送等传统任务,也能执行远海巡逻与火力支援等更广泛的任务。建造效率方面,076 型的建造周期大约 18–24 个月,单舰造价远低于传统航母,便于成批列装,用于分担航母的部署压力和延长核心舰只的使用寿命。
对比国际做法,美国曾尝试将两栖攻击舰改造为 F?35B 搭载平台,但受限于短距起降技术,其作战半径和载弹量存在不足。076 型则通过电磁弹射与隐身舰载机的结合,走出了一条强调远程打击与高效列装的路线,为区域海空力量的构建提供了另一种参考方向。
接下来的海试阶段,“四川”号将聚焦三项核心任务:一是电磁弹射系统的可靠性验证,计划在各种海况下完成大量空载与重载弹射试验;二是舰载机适配试验,先从无人机起步,逐步过渡到歼?35 的起降和舰机协同;三是指挥控制与联合作战系统的整合测试,确保能与航母、驱逐舰、预警机等实现实时数据互通,构建全域感知与协同打击能力。文章最后估计,若试验顺利股票炒股配资,076 型的全套试验流程有望在 2026 年上半年完成,从而逐步形成实战化的舰队能力。
发布于:天津市杜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