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阅兵前后一直比较神秘的舰载机——歼-35,终于正式亮相了深圳股票配资平台,很多人看得都挺激动。最近又有了更清晰的画面:福建舰上三机弹射的视频公布,歼-35被电磁弹射器推送升空的全过程一目了然,场面既干脆又震撼,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
乍一看,歼-35外形既流线又光洁,给人一种科技感很强的印象。沈阳飞机设计所曾对这型机的性能评价很有信心,公开把它放在目前批量服役战机中隐身性能的前列。对此有怀疑声也是正常的,毕竟“隐身”不是单靠漂亮外形就能讲清楚的事。央视在9月27日的一档节目中专门谈到了歼-35的低可探测性,除了机体外形的优化之外,还提到了使用一种国内研发的“超材料”技术——频率选择表面技术,这类材料能在微观结构上处理电磁波的传播,使雷达波在与机体接触时减少反射和散射,从而降低雷达回波信号。
展开剩余62%节目里甚至把歼-35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与常见参照物做了比对,结论是它的雷达反射面积非常小,给人一种“比手掌还小”的直观印象。需要说明的是,这类比较更多是为了让普通观众理解“隐身”的概念:隐身效果来源于多项技术的综合,包括外形设计、材料应用以及雷达吸波处理等多方面协同工作。
既然歼-35是为航母作战设计的舰载机,它在结构细节上相较于陆基型也做了针对性的适配改进。舰载机要在航母上承受弹射起飞和着舰时的大幅冲击,还要能在盐雾、高湿等海上环境长期工作,所以像折叠翼、加强的起落架、适配弹射装置的机体结构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改动。这也是为什么舰载型和陆基型在翼展、机翼布局等方面会有所不同的原因。
看到歼-35的隐身水平得到提升,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更先进的隐身飞机以及未来无人作战系统的可能性。确实,随着材料科学、电子对抗、低可探测性设计等领域的进步,飞机、小型无人机甚至无人僚机在雷达上更难被发现成为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但这些都是逐步积累的成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飞跃。歼-35的出现,既是技术积累的体现,也说明相关领域的研发与工程化能力在同步推进。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歼-35的公开及在福建舰上的弹射演示,意味着我国舰载机能力正迈向一个新的台阶。把隐身设计、适航性改进和舰载作战需求结合在一起,需要强大的设计能力、试验验证和工业配套。对外界而言,这不仅是单一型号飞机性能的展示,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逐步成熟的信号。
总的来说,歼-35从“秘密”到“亮相”,从单机展示到在航母上的弹射起飞,标志着中国在舰载隐身战机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未来随着更多测试和服役部署,相关技术和作战能力还会继续完善。对于关心现代空海作战发展的人来说,歼-35的出现无疑是值得关注的一个节点。
发布于:天津市杜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